多维度探索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路径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23-06-30

近日,由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承办的第六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编辑角色的多元化和青年人才培养”分论坛在西安落幕。这是世界科技期刊论坛首次设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人才建设主题分论坛并聚焦青年编辑人才的核心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热点话题。

悉数期刊发展,从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19年,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决定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高校”“青年”等关键词被屡屡提及。随着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科技期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是什么?围绕相关问题,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于论坛后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今年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一期收官和二期谋划之年,您认为近些年我国科技期刊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哪里?

【精彩观点】我国科技期刊不再仅追求量化指标,而更加关注期刊在全球学术领域或细分学科领域的被认可度和被接纳程度。

答: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有关科技期刊的水平评价标准正在发生变化。部分学者与期刊从业者关注的焦点逐步从最初的主要关注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转向对期刊发表成果价值的衡量,更加关注期刊在全球学术领域或细分学科领域的被认可度和被接纳程度。

就认知程度而言,一些学科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不高,但在所属学科的学者之间却有着高度肯定,学者们愿意把创新研究成果发表于此类刊物,那么该期刊就是被业内认可的“一流科技期刊”。以《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这两家国际老牌一流期刊来说,它们的学术引领能力与两刊在百年演进历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学术声誉紧密相关。

近些年,随着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学术指标已经跻身学科前列,但由于创刊时间还比较短,在国际学术圈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声誉、获得更高的认可。所以我们国内的期刊在做好学术内容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密切与国际科研界的联系,做好学术成果的传播,提升品牌显示度,就是为了让国际学者多多认识我们的期刊,深入了解我们的期刊,让中国期刊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新华网:如何实现本土期刊的有效国际传播?

【精彩观点】互联网体系中学术传播好坏与否,不仅仅取决于语言的障碍,而是信息的可达性与可发现性。

答:促进本土科技期刊“走出去”,特别是增强中文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传播力,是近年来业界关注的课题。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英语是通用语言,因此我们发展以英文为载体的学术期刊,作为与国际学术出版接轨的起点,促进与国际学术的交流。囯内英文期刊与国际接轨后,以中文为媒介的学术期刊因为语言原因在国际化传播方面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利用海外华人学者和校友资源,构建中文期刊特有的海外学术社区,强化海外院校图书馆数据库的订阅,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是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化传播的可行举措。AI技术的持续发展,也是破解“语言壁垒”,助力中文科技期刊“出海”的突破口。过去科技期刊的专业性术语一直是翻译的痛点,而在AI技术的辅助下,语料充实至一定水平后,知识便有望自然展现并突破语言障碍。

2022年,我们受中国科协委托,开展中国开放获取出版情况调研,在调研取样的近5000种科技期刊中,有1000多种期刊无法找到或无法浏览期刊官网页面。在互联网体系中,学术传播好坏与否,不单方取决于发表语言,也与信息的可达性与可发现性紧密相关。未来,做好期刊的网络化数字化传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期刊网站的有效建设及优化,提升期刊数据信息的可访问性。

新华网:“双一流”大学建设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均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两者之间有何关联?

【精彩观点】一流学科,一流期刊和一流大学是互补的关系。

答:一流学科、一流期刊和一流大学是互补的纽带关系。从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角度看,大学是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近几年,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山东大学等为代表的“双一流”大学均已创办或已经办出了一批高水平期刊。2022年公布的JCR期刊数据显示,我国有14种期刊进入小学科世界排名第一,其中高校期刊占8家。大学的学科分布和人才优势,为其专业办刊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方面,学科建设需要学术人才与学术资源支持,高校学术期刊是前沿学术的“风向标”,也是重大学科成果的发布载体,更是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平台之一;另一方面,期刊也可利用大学一流学科优势,以特色科研领域为重点,聚集代表性学者、高质量稿源,进一步强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新华网: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一直致力于培养带动青年编辑成长成才,您认为为什么要关注并加强科技期刊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

【精彩观点】期刊走向国际化既需要资深专家学者的把关与带领,也需要打造一支创新争先的青年编辑队伍,积极应对网络化和社交化的学术交流新特点,并持续学习和适应出版环境的瞬息万变。

答:我国学术出版正在快速与国际学术出版接轨,实现了由传统出版向数字、网络和媒体融合出版传播的转变。期刊走向国际化既需要资深专家学者的学术把关与带领,也需要在传统出版走向数字服务的新背景下打造一支创新争先的青年编辑队伍,积极应对网络化和社交化的学术交流新特点,并持续学习和适应出版环境的瞬息万变。青年编辑学历好、有进取心、活跃度高、创造性强,在国际竞争环境中对期刊未来高质量创新发展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青年编辑助力期刊发展,科技期刊也应为青年编辑创造成长空间与契机。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为例,我们每年设立研究项目,积极围绕编辑工作、学术出版工作,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引导编辑拓宽学术研究思路,开拓国际出版视野。与此同时,我们也积极扩大与国际学术出版资源或出版理念的对接,并与国际学术出版机构和行业学协会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开展科技期刊研究与编辑培训,为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人才队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