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院组织发布《打击掠夺性期刊和会议》研究报告

来源:科技部      日期:2022-07-15

2022年3月,国际科学院组织(IAP)发布了研究报告《打击掠夺性期刊和会议》。报告定义了掠夺性期刊和会议,分析了掠夺性期刊盛行的原因和影响,驱动掠夺性行为发生的系统性因素,打击掠夺性期刊和会议的干预措施和工具,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等。

掠夺性期刊和会议是以获取盈利为目的,并不注重学术价值,通常主要特点是文章质量差、拒稿率低甚至不拒稿、缴费即可发表、缺乏同行评议、编委会虚列德高望重科学家、模仿或冒用正规期刊和会议名称、付费发表论文宣传伪科学、超范围征稿等。报告显示,目前保守估计全球掠夺性期刊已超过15500种,掠夺性会议的数量可能已超过正常的学术会议,且正在快速增长。

掠夺性行为出现的系统性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科研成果日益货币化和商业化,如学术出版系统将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和商业利益置于科研诚信之上,以及当前学术出版系统作者付费的开放获取(OA)模式,是助长掠夺性期刊和会议增长并盛行的主要驱动力。二是“要么出版要么出局”“数量重于质量”的科研评价体系占主导地位,过度的考核倾向、与资源配置挂钩、各种排名等形成了不良的学术风气。为了提高排名、增加影响因子,期刊会“合谋互引用”、努力渗透到引文数据库、编造“影响因子”等。研究机构科研能力的评估指标严重依赖论文发表数量和引文数量,机构会制定政策刺激研究人员发表论文。不良的学术评估评价体系驱动掠夺性行为产生。三是同行评议过程缺乏透明度,同行评议人员缺乏评议指南及良好评议行为培训、缺乏认同感、学术能力不足、缺乏学术所有权等,使得同行评议系统面临严重的挑战和不足。

报告梳理了当前打击掠夺性行为的工具和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曝光掠夺性期刊和会议,公布“掠夺性”和“可信赖”期刊名单,帮助研究人员快速高效识别“垃圾”期刊杂志,动态公布识别掠夺性行为指标,开发掠夺性期刊预警系统,研究人员组织自我监督学术共同体。二是避免掠夺性期刊和会议,发布有助于研究人员识别掠夺性期刊和会议典型特征的自助手册,开发免费检索掠夺性期刊和会议的工具,提高高等院校等机构自我防范意识,梳理资助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针对掠夺性期刊的政策、声明,开发数字期刊认证工具识别掠夺性期刊,为研究人员提供培训、指导课程、在线网络研讨会等,构建国家期刊评估和认证体系等。三是制定政策法规,公布国家和机构关于掠夺性期刊和会议的政策法规,强制规定在掠夺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不作为学术评选、批准认证、职称职务晋升、绩效考核、评估评价的依据,鼓励研究人员在知名期刊发表文章,规定在不符合要求的掠夺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将撤销科研资助编号、收回拨款资金等。四是制定期刊和会议标准,图书馆、摘要和索引服务行业、期刊编辑协会帮助用户要区分合法与非法的期刊和出版商,制定透明度和编辑最佳行为原则等,例如出版道德委员会(COPE)、开放获取期刊指南(DOAJ)、开放获取学术出版商协会(OASPA)和Latindex等。

报告对打击掠夺性期刊和会议提出8条意见建议:一是针对掠夺性期刊和会议定义不足的问题,以行为图谱的形式进一步进行详尽描述,并将其作为用户群体的导航工具使用。二是学术界开展宣传培训(从研究生到高级研究人员、主管、导师和图书管理员),提高防范掠夺性期刊和会议行为的意识。三是学术出版商、图书馆、索引和会议服务行业等学术共同体加强合作,联合制定政策制度及行业标准、开发工具,并倡导遵守行业标准。四是国际重要学术组织和国际科学机构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术出版和会议认证等问题。五是政府机构、科研资助机构、科学协会、国家科学院要加强指导监督,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要加强制度建设、履职尽责开展调查、并对惯犯实施惩戒措施等。六是推动利益相关者转变学术期刊出版经济模式,开展开放包容、持续发展、更少利润驱动的开放获取学术出版经济模式。七是改革科学研究评估评价体系,开展更加公平、有影响力、有针对性的学术评价。八是提高同行评议透明度,对同行评议人员开展培训,倡导良好评议行为,开展科研成果多样性评估评价体系研究。

https://www.interacademies.org/project/predatorypublishing